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?
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什么区别?
古代先贤重视实践,不等于中国没有哲学理论。
(相关资料图)
中国哲学典籍多为对话语录,不等于中国哲学没有体系。
中国哲学的正确打开方式,当从冯友兰始——百年前,面对中国哲学杂说遍地、各自为政的境况,他凭一己之力重新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千年发展脉络,挖掘并呈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体系。
他的《中国哲学史》,被誉为首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;他的《中国哲学简史》畅销数百万册,不但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,也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哲学之独特。
然而,哲学毕竟是有门槛的。如何真正读懂这本“近乎文言”的名家经典、轻松入门中国哲学?
北京日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《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》,增加了章前“导览” 和段落“解读”,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作导读推荐、哲学系博士为全书白话解读,带你入门中国哲学。
《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》冯友兰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| 读客文化
冯友兰(1895—1990),中国哲学家、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。他出身“诗礼人家”,六岁即入家塾苦读,北京大学哲学专业毕业后,留学于哥伦比亚大学,师从杜威;归国后,曾任教于清华大学、西南联大、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哲学系。
冯友兰的学问汇通古今,融贯中西,他凭借一己之力重新梳理中国哲学千年发展脉络。
他从形而上学、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,系统地重新梳理了孔子、孟子、老子等先秦诸子,以及周濂溪、朱熹、王阳明等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,明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体系,为中国哲学的复兴与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框架与基础。
“三史释今古,六书纪贞元。”冯友兰先生自撰的这一联,言虽简而气恢宏,极好地概括了其彪炳史册的哲学成就。
联中所说的“三史”,即二卷本的《中国哲学史》,通讲从先秦诸子到清末经学的演变脉络;《中国哲学简史》,是其1946—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学者时,讲授中国哲学课程的英文讲稿;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作于晚年,专辟一章讨论“新理学”。
其实,冯友兰“三史”之外还有“小史”——首次出版于1933年底的《中国哲学小史》(以下简称《小史》),从内容上看,乃《中国哲学史》的精要本,“其选材之精,更在于挑选了能够反映哲学家之哲学思想的核心材料,加以逻辑重构,将哲学家的思想以注重分析和认证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。”
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在本书“导读”中特别对比了《小史》与《中国哲学史》的差异:“《小史》删去了非哲学的部分,如人物生平传说、史料考辩等,只留下义理分析……得益于这种删繁就简的工作,《小史》在哲学思想叙述方面甚至较之《中国哲学史》更加纯粹、更加清晰。”
《小史》篇幅紧凑、义理精要。然而其文字凝练,近乎文言,其中经典原文与作者的阐发错综交织。
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,本书导读为刘梁剑教授所作,介绍了对《小史》成书背景与学术位置的考证,对全书进行综括概览,结合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进程与问题意识,重新唤起我辈阅读的深层动力。
在原书的正文基础上,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杨超逸则撰写了注解(均用不同字体标出,避免混淆),包括每章开篇的简述主旨的“导览”,以及段落中随文附释的“解读”。
可以说,《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》专为中国读者量身打造,为你还原中国哲学全貌,是适合哲学小白的进门读物。
名家评论
◆取材谨严,持论精确……今欲求一中国古代哲学史,能矫傅会之恶习,而具了解之同情者,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!
——陈寅恪
◆冯先生这本书,确是一本哲学史而不是一种主义的宣传。
——金岳霖
◆中国人了解、学习、研究中国哲学,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。
——李慎之
来源:北京日报出版社
流程编辑:tf008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