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5日晚,舞颱劇《兩京十五日》2022版在深圳市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精彩上演。至此,該劇已在3個多月的時間裡,在廣州、深圳、澳門、珠海、佛山5座城市上演8場,爲粵港澳大灣區的近萬名觀衆奉上中華古風文化大餐。
舞颱劇《兩京十五日》2022版是現代舞颱藝術的成功創新
該劇改編自知名作家馬伯庸同名小説,講述明代洪熙元年,仁宗皇帝朱高熾病危,太子朱瞻基在南京視察地震災情卻遭遇篡權陰謀。馬伯庸利用有限的曆史記載,結合明代曆史考據,合理推演了一段朱瞻基在15天內從南京回到北京的驚險故事。
(资料图片)
舞颱劇版本的《兩京十五日》將原著近70萬字的體量凝結爲3個多小時的演出,設置了226個舞颱角色,劇情跌宕起伏,情節緊張刺激,富於“電影質感”,被譽爲“明朝版的速度與激情”。自2022年開啟全國巡演以來,在北京、杭州、武漢等地廣受好評,微博話題總閱讀量超過4800餘萬次。
該劇在大灣區同樣大量收獲觀衆好感。微博網友“不要西瓜吃夏天”評價道:“舞美設計一絶,音樂超讚,頭一次看三個小時全程高能的舞颱劇真的酣暢淋漓。”澳門觀衆李女士表示,此次特地帶着上高中的兒子來觀看《兩京十五日》,想讓他更加了解中國曆史文化藝術,加深對內地文化的理解。觀衆黃先生則認爲,《兩京十五日》將鮮爲人知的曆史用生動的戲劇手法表現出來,“感到非常驚喜”。
大灣區巡演是多元文化的成功交流
粵港澳大灣區自古文化繁盛,嶺南文化、客家文化、潮汕文化、華僑文化、西方舶來文化等多元文化長期交融共存。舞颱劇《兩京十五日》2022版在大灣區巡演,是當地多元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次成功會麵。該劇在現代舞颱中融合大量戲曲元素和皮影、評彈等十餘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形式,是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現和傳承載體。
《兩京十五日》設定的曆史背景“洪熙元年”是公元1425年,彼時的大灣區,整體與兩廣一同處於徵蠻將軍治下,廣州城早已是擁有1600多年曆史的嶺南重鎮,現今城市格局已現雛形;在澳門,葡萄牙商人登陸營商、傳教已逾70年。
在同一時間線上,以皇太子朱瞻基的視角來看,這一年的四月初七,他剛剛從父皇那裡得到了“人主中正”的四字戒諭。之後不久,就髮生了史書所載“五月庚辰,仁宗不豫,璽書召還。六月辛醜,還至良鄉,受遺詔,入宮髮喪”的事情。
《兩京十五日》講述的便是這段經過藝術演繹的曆史,雖是推演但合乎邏輯,雖有架空但並不奇幻,讓大灣區觀衆從這場沿大運河北上的“亡命之旅”領略宏大的曆史政治敘事。
經典IP助力大灣區文化繁榮髮展
馬伯庸曾説:“曆史上的每一件事都有一個內幕。”舞颱劇《兩京十五日》2022版沿襲了小説原著的精神內涵,曆史的塵埃落到個人身上可能就是一座大山,但大家一起努力,才能拯救自己,改變世界。每個人都在扮演自己,而自己又是命運這部劇的主角。
劇中體現的不向命運屈服、關心底層個體的精神,恰好是大灣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從劇中的1425年至今,在近600年的時間裡,大灣區走過了鴉片戰爭、抗日戰爭、改革開放、港澳回歸等重大曆史節點,不屈與奮鬥精神一直貫穿始終,大灣區人民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曆史奇跡,也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鮮活文化。
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髮的《粵港澳大灣區髮展規劃綱要》提出“共建人文灣區”,強調堅定文化自信,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髮展;加強大灣區藝術院團、演藝學校及文博機構交流,支持博物館合作策展,便利藝術院團在大灣區內跨境演出。
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總出品、中演演出院線髮展有限責任公司出品、中央戲劇學院聯合出品、北京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製作的舞颱劇《兩京十五日》2022版,正是承載着這樣“講好中國故事,傳播好中國聲音”的使命,實施“新精典IP工程”,向大灣區觀衆展示內地舞颱劇髮展成果,展現中華傳統美學的獨特魅力,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繁榮髮展。
来源:新華網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