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,本文转自2023年2月20日“善哉贤话多”头条号。
东汉时期的王充(公元27-97)著名文献《论衡》,用85篇短文对当时的各种世俗是非做了“王充式”解读,其目的是“即以实为根据,疾虚妄之言。”“冀悟迷惑之心,使知虚实之分。”
(相关资料图)
试想,在一千九百多年之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有如此成熟,成型的思想境界,实属难能可贵。
令人称奇的是,在王充之后的近一个世纪的宋代,作为当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苏洵,也写了一篇奇文《衡论》。苏洵没有解释为什么把文章取名《衡论》,但他肯定知道在近一千年前的王充所著《论衡》。显然没有挑战先辈之意,而是把双方的立意更加提高一步。
苏洵所作的《衡论》与王充的《论衡》有很多精彩论述,如果说区别的话,王充的《论衡》中谈虚论实多微观。而苏洵的《衡论》则以实例为基础,涉及治国理政十大领域,多宏观,所论之事却又和微观密切紧密相连。两个相隔千年的学者竟然发出一样的呼喊,真是“智者所见雷同”。他们的理论和观点,对现今的政府,社会治理的借鉴价值不可低估。
苏洵写了《权书》,意犹未尽,于是又加写了10个短篇合成《衡论》,围绕10个专题分别加以论述。这10个专题,基本涵盖了当时的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,对如何管理官员,人才,如何依法治国,甚至土地和武装力量,都做了比较细致的论述。很有实用与参考价值。
王充在精神与自然的关系,人与万物的关系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看法,由于水平有限这里无法展开细说,但是王充在论述人的“认知”过程的客观性值得尊重。他说,“尽知万物之性,毕睹千道之要也。” 这和“欲知天下事,须读万卷书”一个道理。他在《实知篇》里还提出“须任耳目以定情实。” 和我们现在提倡的 “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,就要亲口尝一尝”一样,鼓励先调查研究,再制定政策,方能够不出差错。
王充的《政务》记载了他对治理政府,民众和社会的看法。
苏洵的《衡论》中10个专题分别是:
远虑 ,御将,任相,重远,广士,养才,申法,议法,兵制,田制。
特别在怎样发现人才,使用人才上,苏洵在“广士”和“养才”中,给予详细解释他的思考,对于今天我们的企业界似乎仍然具有醒世作用。
“夫古之用人,无择于势。“ 提倡不拘一格用人才:“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,公卿之子弟而贤则用之,武夫健卒而贤则用之。” 苏洵提出的用人标准就是一个“贤”字,不管他是否出身贫寒,或官二代(富二代),或普通人家的子弟,只要够“贤”,皆可录用,人尽其才,人尽其能,人尽其贤。
中央领导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,最近更是明确指出,看到好的人才要立刻使用,并且在不同场合提出:人才是第一资源,人才是富国之本,我们要聚天下英才为国所用。
据报道,中国现在有人才资源2.2亿之众。他们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生力军,如何真正做到“惜才如命”,还需要出台更详细的政策。
不久以前,参加了一场企业举办的“人才招聘”会。会场内外挤满了人群。其中绝大多数为年轻人,刚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。还有不少在职企业员工到场“体验求职氛围”,目的是增加自身在职的自豪感。现场气氛热烈异常,让人耳目一新。
现在正逢国际乱世,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围堵没有丝毫放松,我们可能会越来越多的感觉到来自外部的压力,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可能会随时袭来,会给我们的崛起造成新的,不可测的压力。别看美西方目前表面上集中对付俄罗斯,可是他们却始终盯着中国的一举一动,他们的神经高度紧张,动作很容易走样,走形,弄不好会犯致命错误,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足够的警惕,时刻准备着应对突发事件。
拥有足够的人才,是我们的定心丸,只要人在,一切就都好办!
从王充的时代到苏洵,一直在追寻某个“衡”。再到现在,时间跨度大约两千年,历史悠悠,给我们留下许多感叹,但是我们也一直努力实现一种“衡”的状态: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就必须保持拥有“平衡”和“制衡”的能力。
“论衡”和“衡论” 的“两论”,还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,研究,或许对现代企业管理升级具有特殊意义。
关键词: